以智能灌溉系统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省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河南省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愈加凸显。河南如何应对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对水资源管理有哪些创新和实践?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哪里?针对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对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继元进行了专访。
□本报记者 董一鸣 杨沙平
1“中原粮仓”的水之困
现代水利周刊:请问河南的水资源有哪些特点?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和危机?
王继元:河南省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总的特点是人多水少、时空不均。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3.53亿立方米,人均不足4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1毫米,从南到北由1400毫米递减到600毫米;年际、年内变化很大,丰枯年相差2~4倍,全年降水量的50%~75%集中在6—9月份,而且往往集中在几次暴雨。由于全省地势西高东低,从山区向平原过渡带很短,一旦遭遇大的降雨,雨水汇集快,洪水宣泄猛,极易造成大的洪涝灾害。汛期过后,降雨量又大幅减少,往往形成旱灾。历史上洪涝旱灾频繁,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
河南省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总量不足、人多水少、分布不均、布局失衡,水资源问题复杂多样。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南省多年来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但全省人多水少的基本水情并没有改变,水资源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四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时空不均、资源性、水质性短缺的水资源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
河南多年平均总用水量216.38亿立方米,全省现状生活、生产用水虽然基本满足,但多数城市依靠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维持,在124个城市中,有72个城市全部开采地下水供水,20个城市地下水供水占总供水的50%,还有大部分乡镇和农村安全饮水依靠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农林牧灌溉用水基本保障70%,农作物需水和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得不到满足。据分析,考虑到限制开采中深层水,全省现状缺水约6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缺水15亿立方米,农业缺水49亿立方米)。考虑到节水措施和社会会发展需求,到2020年缺水39.76亿立方米,缺水率12%,到2030年缺水34.7亿立方米,缺水率10%。
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往的水资源管理既缺乏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撑,也没有分级负责和定性定量等刚性手段予以体现,大量项目往往是先规划后要水,不少城市新区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聚居区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考虑土地、交通、电力、环保等条件较多,但对于水资源是否能支撑持续发展考虑不够,超采地表水、地下水、争夺水资源等问题较为突出。局部地区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过度开发地表水、地下水,目前,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开发水平,已接近或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一些城市超量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导致含水层枯竭,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裂缝或塌陷等地质问题。
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严峻。经过各级政府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全省水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部分河段水质劣于V类,已经丧失利用价值。由于无序、过度开发,一些河湖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造成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水位下降、水生态退化。
节约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多数人的水资源意识淡薄,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珍惜。近年来城镇供水能力大幅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居民不必为用水发愁。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多数居民没有形成用水的良好习惯,不注重循环用水,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同时,由于行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付出了过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代价。比如,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多立方米,是我国部分省市和发达国家的2~3倍。农业用水作为“第一用水大户”,多年来占全省用水总量的56%,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足0.6,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但大水漫灌的现象仍较常见。大田漫灌,一亩地要用水70立方米到80立方米,节水智能灌溉需要40立方米到50立方米。在部分井灌区,农业灌溉机井越来越深,从十几米、几十米一直到目前的上百米。地下水被抽走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超采区、漏斗区就会越来越大。
2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现代水利周刊:请问针对这些问题,河南水资源开发管理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王继元: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水资源问题作为促进中原发展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水资源工作取得了成效。从大的方面来说,河南省以全国1.45%的水资源养活占全国7.02 %的人口,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这是节水智能灌溉最为突出的成效。具体来说:
加强了智能灌溉系统建设。以保障农业智能灌溉、生产、生活用水为重点,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基本形成供水保障工程体系,全省现状总供水能力达到了298.84亿立方米。据普查,全省建成各类水库及塘堰坝等蓄水工程约28万座,引提水工程1.6万处,水闸及固定机电灌站1.2万座,地下水取水井1355万眼,灌区37.1万处,灌溉面积7661万亩。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加强了节水智能灌溉型社会建设。多年来,各级各部门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加强水价杠杆的倒逼机制,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一些高耗水、低产值企业遭淘汰,企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用水定额,实施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水量水质监测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等一系列比较有力的措施,用水效率的显著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2003年以来的10多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从0.7万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49万亿元,粮食总产从714亿斤增长到1154.46亿斤。由于各项节水政策和节水技术的综合实施,用水总量从187.62亿立方米到209.29亿立方米,仅增加21.6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30立方米减少到28.9立方米,下降77.8%;农业智能灌溉利用系数由0.53提高到0.598。
加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以水法为依据,宣传教育为先导,建立水立法、水管理和水行政执法三大体系为中心,加强水利法制建设,相继颁布了涵盖防汛抗旱、河道管理、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内容的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水资源、节水管理体制全面理顺,实现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的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由各级水政、水资源、水政监察、节水办组成的全省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基础建设。在水量管理方面,实行了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等措施,投资1.2亿元建立起了全省重要取用水户监控系统,对取用水户实时监控。在水功能区水质监管方面, 组织开展了水功能区确界立碑、站网布设、监测和评价等工作,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482个,监测重点入河排污口400个,实现了监测工作全覆盖,监测河段达到1.3万公里。 现代水利周刊: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河南的水资源管理有哪些变化和成效?
王继元:2012年国务院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全面部署以来,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以往相比,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显著变化:
首先,明确了水资源的战略定位。中央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高度,从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高度出发,明确了水资源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次,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刚性约束。过去,我们强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但缺乏明确的指标要求和刚性约束。2012年以来,我们按照2015、2020、2030年三个阶段,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刚性约束指标全部分解落实到了省、市、县三级,基本形成了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从用水总量来看,河南省三个阶段的控制指标分别是260亿立方米、282.15亿立方米、302.78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是56%、75%、95%,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5%,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提升到0.6 。这是国家给河南确定的控制红线,也是河南对全省人民的承诺。只有守住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过去,水资源管理主要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2012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将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水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从成效上来看,河南和其他省份一样,经过3年多的努力,基本上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三条红线”指标控制体系、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体系。水资源论证已成为项目立项、核准和审批的必备环节,新增取水必须限制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内。对重点取用水户、主要水功能区水质情况、地下水水位等实行了全面监控。同时,河南还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积极探索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南水北调受水区率先组织开展了水权交易试点,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水美乡村”创建工作,国家级、省级试点已达21个,走在了全国前列。
3制度落实为主线,年度考核为抓手,全力保障中原水安全
现代水利周刊:河南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王继元:当前,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支撑比较薄弱。多年来,由于机制、政策、资金、认识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法制和规章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投资、监控点的数量和范围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监督控制和技术支撑较为薄弱。二是水资源的刚性约束还在起步阶段。河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但部分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项目建设还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突出。三是水质提升压力较大。近年来,河南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系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耕作面积、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高,加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干旱少雨,部分河道成为季节河流,生态用水不足,提升水质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的挑战多、困难多,压力大。四是管理队伍有待加强。目前,涉水部门较多,但在承担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主要任务的水利系统,现有水资源管理队伍与日益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强度要求还不适应,普遍存在任务重、人手少的情况,特别是市县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重任主要在县级层面,但大多数县(市、区)具体从事水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仅有1到2人。
现代水利周刊:河南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王继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水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以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以年度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完善制度。根据今年来水资源管理实践,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在已有制度框架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切实形成严密、精细、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夯实基础。一是工程基础。即实施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引黄调蓄工程、抗旱应急工程,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实施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赵口引黄、小浪底南岸灌区、北岸灌区及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中原水网,提高地表水、地下水、当地水、外调水的统筹调配能力;实施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工程,提高水生态修复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改造,推广城市生活节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二是工作基础。即进一步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湖排污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各项具体工作,强化执法检查,严格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
强化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确保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与保护。进一步研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水资源监控、节水示范与推广、地下水超采治理、饮用水水源地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支持。二是加大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充实水资源管理保护队伍,着力解决基层管理队伍财政经费保障问题,加强工作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各行业取用水计量设施的普及,实现省级平台与流域平台、中央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中央、省、市、县四级共享的信息网络,为水资源管理和考核提供技术支撑。